芙蓉國評論丨鄉村教育,要成為振興鄉村的一束光
雖然學生人數少,但老師們教學一點都不馬虎。
□楊文燦
能留住孩子的鄉村,才是有希望的鄉村;有優質教育的鄉村,才會有未來的振興。衡山縣寶米小學,正在用事實努力向世人證明這一點。
在《湘江邊的“巴學園”》這篇報道中,記者用熱情的筆調描繪了寶米小學,以及尹中華、聶洪波等老師用十年的時間,讓一所鄉村小學實現了從破敗向繁華、從得過且過到朝氣勃發的蛻變,情懷與成效,都令人擊節贊嘆。
筆者認為,僅以“環境育人”來概括,未免淺薄。從更深層次探討,則可得出如下體會:教育,是鄉村振興的一束光。這束光,照亮的是信心與力量,展望的是希望和未來。鄉村教育的振興,需要情懷。尹中華、聶洪波兩位老師初來寶米時,年齡雖不同,經歷有差異,但來校時感受卻是相似的,那就是從校園環境到教學設施,帶給他們都是深深的刺痛。面對此境,是跟著混日子,還是尋找突破口?最終,他們用自己的情懷,給孩子和鄉村帶來了希望。這種希望,正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之光。
鄉村教育的振興,需要堅守,更需要有作為的堅守。當時的寶米小學別說互聯網,連電鈴聲都沒有,簡陋得讓人驚駭。按常理,改變比守成要難得多!驚喜就在,他們選擇了改變。從別的學校“討來”校園廣播設備,自己動手布設校園網絡,一點一滴,硬是把寶米小學從上世紀帶回到信息時代。有了信息,就有了廣闊視野,這是堅守背后的作為。
鄉村教育的振興,需要付出,更需要大時代的參與。鄉村振興,國家戰略。隨著寶米洲村成功申報鄉村振興整村推進項目,寶米小學也獲得了校園建設資金支持。如今,校園的地平整硬化了,環境綠化了,建起了操場,有了籃球場、乒乓球臺。
鄉村教育的振興,需要氛圍,更需要奮發向上的精神。毫不諱言,從學校的9名教師、32名學生,其中八成學生是留守兒童的現實來看,寶米的過去讓人唏噓。原因很簡單,因為當時這里沒有留住人的氛圍。如今,從“近三年在永和學區組織的考試中,寶米小學都是一枝獨秀”這句話來看,付出與堅守得到了豐厚的回報。難怪尹中華對未來相當樂觀:眼下已有十多位家長打電話咨詢今年秋季入學事宜。我們不能只限于留住以往的鄉愁,更要以優質鄉村教育,努力讓鄉村有人、有人才。唯有如此,才能真正讓鄉村踏上振興之路。
來源:紅網作者:?楊文燦編輯:唐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