芙蓉國評論:用好文旅之筆,繪就“湘”村多彩畫卷
陳文華
近年來,湖南鄉村旅游和全域旅游蓬勃發展,湖南通過旅游直接和間接減少貧困人口累計100余萬人。同時,文化公共服務體系如一張密網覆蓋三湘四水,為湖南鄉村鑄魂,為村民送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養料。(6月3日《湖南日報》)
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對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作了具體部署。以農文旅產業為抓手,積極推動旅游與鄉村自然資源、文化價值、生態環境、特色村落的深度融合和產業嫁接,是鄉村振興的“新引擎”。湖南,擁有著豐富歷史文化底蘊,致力于以多形式農文旅融合創新帶動鄉村產業興旺、推進城鄉融合和多元化高質量發展,繪就“湘”村振興的多彩畫卷。
用文化之“筆”,勾勒旅游業“融”字畫。深挖紅色文化、非遺文化和鄉村文化,推進文旅產業賦能鄉村振興。將紅色文化融入旅游業,既可以傳承紅色基因,也能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。通過深化“紅色旅游+”產業融合,做強做優紅色教育、紅色演藝等特色IP,助推紅色旅游轉型升級,達到深挖紅色文化,傳承紅色基因的目的。將非遺文化融入旅游業。譬如湘繡、木偶戲、花鼓戲、沙畫等多種文藝形式是湖南特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,具有深刻的歷史和文化內涵,加強這些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,能夠更好地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產資源,為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。將鄉村文化融入旅游業,提高鄉村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。通過整合資源、創新模式,不斷挖掘和推廣鄉村文化,大力推動優質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,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,打造手藝村、美術村、攝影村、書法村、戲劇村等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空間,將會有效促進鄉村文化建設高質量發展。
用創新之筆,描繪旅游業資源“活”字畫。一方面,創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打破傳統制約,打開綠色生態文旅的發展新局面。另一方面,也能夠帶來新的機遇和發展空間。就湖南而言,安化大力推進茶旅融合發展標志農產品,郴州裕后街重新建設后煥新登場盤活了文化地標等沉默地標資產,此外,以“三會三節”統籌引領湖南文旅節會矩陣,做強節會經濟,做響節會品牌。整合延伸鄉村文旅產業鏈,有利于利用鄉村所特有的環境氛圍和產品業態,放大IP乘數效應。因此,只有重視創新、開拓創新,才能在未來鄉村旅游市場上立于不敗之地。
用合作之筆,著色鄉村振興的“力”字畫。當前,我國各地的文旅資源依然存在著開發不足、利用不充分等問題。因此,我們需要調動各地政府和相關企業的積極性,整合各地的文旅資源,走好合作共贏之路,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,提高旅游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益。充分發揮社會力量對鄉村旅游的支持作用。通過“鄉賢+”模式,培育新鄉賢隊伍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發展新格局。例如,懷化溆浦縣“鄉賢”陳黎明回到雪峰山,投入10億余元,在溆浦縣和隆回縣創建了2個4A、2個3A級旅游景區,帶動當地百姓脫貧奔小康。只有不斷加強合作,推進鄉村旅游事業的發展,才能讓文旅力量下盤更穩、后勁更足。
文旅融合,為鄉村鑄魂,為村民送上豐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養料。不斷加大對文化工作的支持和力度,打造出了更多充滿活力和生氣的鄉村文化景觀,奮力繪就“湘”村五彩斑斕的嶄新畫卷。
(一審:龍曉龍 二審:余畫 三審:謝峰)